一曲歌未央,說鹿橋
作者:曹郁美
《未央歌》是一本書,作者是鹿橋,它風靡書市成為經典已逾半世紀。《未央歌》是一首歌,作者是黃舒駿,三十年前傳遍大街小巷。二者之間有何關聯?為何那樣令人著迷、難忘?
本文共分上下二篇,上篇談的是「鹿橋與他的小說」,下篇談的是「黃舒駿與他的音樂」,期能深入瞭解他們的創作。到底什麼是「未央」?以下就從古文獻的爬梳開始。
早在《詩經.小雅.鴻雁之什.庭燎》中就有「夜未央」一詞:「夜如何其? 夜未央,庭燎之光;君子至止,鸞聲將將。」屈原的《離騷》亦說:「及年歲之未晏兮,時亦猶其未央」。
因此「未央」有二種解釋,一是「未盡、未完」,一是「未到中央」。「夜未央」亦即「夜晚尚未到盡頭」或是「未到夜半」。
大約公元前二○○年漢高帝興建了一座「未央宮」,乃皇帝的朝會之所,地點在今日的陝西省西安市。現在的西安劃分為六區,其中一區就名為「未央區」。另有一座「長樂宮」,二宮同為歷史上的知名宮殿,至今俱已不存,僅能由文獻中探尋。
「漢磚」為古代工藝極品,成為陶器、竹簡、紙張之外另一載體,其上篆刻的書法、圖案皆極精美。當時的漢磚即寫著:「長樂未央、子孫益昌、千秋萬歲」字樣,算是一種祝禱詞。故而「長樂未央」意指歡樂長遠、永無止盡。
台、港民眾若不熟悉文史,對「未央」二字的認識可能來自《未央歌》這本書、這首歌。何謂《未央歌》?應是「無有終止、唱之未了的歌」。
本書是一部約五十五萬字、六百餘頁的長篇小說,作者為鹿橋,他原名吳訥孫。一九一九年出生於北京,一九四二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,一九五四年獲耶魯大學美術史博士學位,二○○二年病逝美國波士頓;終其一生吳教授(鹿橋)多在美國度過。
一九四五年,年方廿六的鹿橋寫完了《未央歌》,拖了十四年才在香港以自費的方式出版,數量雖少但已引起口耳相傳。直至一九六七年在台灣由商務印書館發行,才真正的引領風騷。當時本書風靡大學校園,莘莘學子爭相購閱,一度坊間還出現盜版。據「台灣商務」表示:本書迄今已突破七十刷,總銷售量已無法計算,筆者認為坊間傳說共二百萬冊應不離譜,也許把盜版算了進去。大陸則遲至二○○七年年底才出版,原因是鹿橋生前不喜簡體字、橫排,堅持中文就是要用原來的字體、直書形式,所以黃山出版社徵得後人同意以及「商務」的授權,發行了這絕無僅有的「大陸繁體版」,不過仍採橫排方式。據聞導演李安在開拍「色戒」前把本書列為湯唯的必讀物,故而本書在大陸也火紅起來。
《未央歌》以抗戰時期、位於昆明的西南聯大為背景,描述大學生的生活、信念、思惟。說它是抗戰小說是大錯,說它是愛情小說也是大錯,那麼該怎麼定位它?通常我們會說它是「以情調風格來談人生理想」、「全書溫暖而療癒」,大抵不錯。若您熟悉那個時代的小說,應知另一本由錢鍾書撰寫、也以西南聯大為背景的《圍城》,二書經常被並舉,只不過《未央歌》寫的是學生,《圍城》寫的是教授。
兩書有何不同?簡單地說《未央歌》裏全是好人沒一個壞人,《圍城》正好相反,幾乎都是工於心計的壞人、沒一個好人。換句話說前者的筆鋒溫暖明亮,後者則辛辣嘲諷。可知在那烽火連天的時代文人寫下如椽之作,無論是溫暖或辛辣,皆成為抗戰時期一道美麗的風景。
《未央歌》有四位主要角色:童孝賢(小童)讀生物系,個性誠懇活潑,有點古靈精怪。他不喜歡穿襪子、左右口袋各裝一隻荷蘭鼠,甚具童心魅力。藺燕梅讀外語系,她雖是富家女卻無驕氣,懂得平等待人。當她輕盈曼舞、口裏唱著「玫瑰三願」,簡直是迷煞人的校園女神。余孟勤(大余)讀哲學系,擅長讀書與思考,個性正直剛毅、嚴肅銳利。他追上了校花藺燕梅,卻對她太嚴格,最終失去了她。伍寶笙讀生物系,是小童的學姊,個性溫和善良人緣佳,後來當了助教,是大家心目中的典範。讀者對伍寶笙通常有如下反應:「真讓人懷疑,世界上竟有這麼完美的人」、「若拿《紅樓夢》來比附,伍寶笙就像那薛寶釵。」最後,余孟勤與伍寶笙結婚。故而黃舒駿的創作曲《未央歌》第一句就寫著:「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唇邊,我總算了了一樁心願……」
由於本書太紅,書迷總忍不住對號入座,經過作者鹿橋的證實大致如下:童孝賢就是鹿橋本人;余孟勤是兩位學長(一姓李、一姓徐)的綜合體;伍寶笙則是曾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的祝宗嶺,是鹿橋「最尊敬的學姊」;而藺燕梅則是虛構人物。至於書中另一角色宴取中(大宴),乃中華民國前經濟部長李達海的化身。故而黃舒駿在歌詞中寫道:「突然聽說小童在台灣的消息,我想起從前的一切……」黃舒駿弄錯了,小童(即鹿橋本人)不在台灣,他一直在美國,偶然返台與書迷見面皆引起騷動。在台灣的是大宴,即現實中的李達海。
不過鹿橋又表示,「四名男女主角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個『我』的成長歷程」。不錯,寫作者把自己融入每個角色裏,哪一個不是「我」?
但本書也並非全無負評,有人說:作者美化了抗戰生涯,哪有校園如此平靜美好?諜對諜、風聲鶴唳之事應該不少,作者皆迴避了。又說:作者美化了人性,書中人物的人格都淨化、昇華了。只有光明沒有黑暗,真實人生豈是如此?又說:本書建構了一個烏托邦、理想國,讀者不必太認真。
筆者以為,建構一個美好世界本就是文學家的責任,即使如希臘悲劇中的弒父娶母等不公不義之情節有之,它也具有積極意義。那就是通過黑暗的洗禮讓生命得到救贖與新生,在翻轉之中洞察人性、重啟良知,豈非可貴的收穫?因此我認為《未央歌》頌揚了青春的美好、純真、無邪,彌補了現實人生的缺憾,是值得我們投注時間與精力「狠讀」的。
下一篇再談黃舒駿的音樂創作:《未央歌》。
曹郁美初稿寫於2015年6月9日,2017年11月26日修訂
上圖:熱銷半世紀的《未央歌》,「台灣商務」出版
上圖:《未央歌》的作者鹿橋,本名吳訥孫,他在書中「以情調風格來談人生理想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