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智再回首

 

        為了迎接詠經自美返國探親,卅多年不見的老友,在微陰但舒適的春天午后見了面,八人齊聚一堂。

         以前大家就嘖嘖稱奇,父母為何要給女兒起個「詠經」這個名字?哦,吟詠經典嘛,這是篤信佛法者給孩子的期望。就好像以前東吳大學一位電算系(?)男生名叫「陳修」,也讓我們稱奇許久。再加上教《詩經》的裴普賢老師(原名裴溥言,女性)、我的同學志楣給女兒起名「張文殊」、四年前我有個學生名為「王文殊」。……我開始懷疑自己給小女起的名字是否太平凡庸俗了?

         大約民國六十年左右,大專院校紛紛成立了佛學社團,我一踏入東吳大學就加入了淨智社,「淨智」之名聽說是水里蓮因寺的懺公(懺雲法師)起的。當時的臺灣正步入擺脫貧窮、「一卡皮箱走天下」、政治經濟穩定的時刻,對宗教也不那麼設限,於是屬於青年學子的佛學社團風起雲湧起來。

          當時的佛教團體如何?佛光山已開山完畢,以夏令營、冬令營的方式接引佛子,聖嚴法師可能剛由日本取得博士學位歸國,印順導師在嘉義、臺中閉門寫作,周宣德老居士創辦慧炬雜誌社發揮熱情,證嚴法師的「慈濟」可能還在篳路藍縷,淨空法師講「佛學十四講表」。而我們最常去的佛學園地則是臺中的明倫講座、水里或嘉義的齋戒學會。還有,密教團體剛起步,已有不少人跟著上師修法。

         至於社會上呢?那是解嚴的前夕,雖然遭逢中美、中日斷交以及退出聯合國的打擊,但臺灣正值轉型期:王永慶深耕石化業、張忠謀前進科技業、來自臺東的孩子奪得世界少棒冠軍、白先勇寫出第一篇小說、林懷民跳出第一支舞、林青霞拍了「窗外」……。大家雖然物質匱乏,但精神甚為滿足,誰說那不是最壞的時代、也是最好的時代?

         由於觀念已開放,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出家一途者也不在少數,當時外文系的陳玉如學長,今日已是法鼓山的副住持果祥法師,她在一本自傳小書上提到了我,可知她很念舊。而中文系的呂淑玲學長(果鏡法師)、林孟穎學長(常延法師)、陳秀蘭學長,終身在法鼓山學習、服務、利他,如何能不令人歡喜讚嘆?

         出家乎?出嫁乎?她們勇於說服家人,選擇了前者。卅年前嘉義的香光尼僧團因為擁有高學歷、高素質的比丘尼而引起討論,上了報導。她們最常被問道:「你為什麼出家?是受了什麼刺激嗎?」現在有此一問的可能少了,原因是大家觀念開通,把出家視為人生另一條道路而已,並不奇怪或值得議論。

         那麼也許會問:現在的佛學社團怎樣了?淨智社呢?我要告訴您:它們統統不、見、了,統統消、失、了!連歷史最悠久的臺大晨曦社都走入歷史,遑論其他學校。

         它們到哪兒去了?答案是:被某些新興宗教團體吸收走了。換句話說,它們不存在於校園,早已「融入」教團之中。

        感傷嗎?不,人生不就是成住壞空嗎?「不變」就不合乎緣起法了。

       所以,淨智老友,只要我們感情不變、友誼長存,佛陀之光就會照亮我們。

        謝謝靜如學長的召集,她還買了拙著「《華嚴經》之如來放光」數本贈送在場每一位,我在扉頁題字:「淨智再回首,此處最吉祥」。再會,親愛的朋友。

 曹郁美寫於2016年3月13日

淨智再回首1      

上圖:歲月如梭,(東吳)淨智社友再聚首

 

常延法師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

上圖:法鼓山的常延法師,似乎凍齡了。

「中有」之研究   

上圖:常延法師(林孟穎)的碩士論文是難得的佳作,即將由法鼓文化出版。

淨智再回首6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

上圖:三位好姐妹,左起梁詠經、曹郁美、姚麗香

果祥法師著作   

上圖:果祥法師在書上提到了我,真慚愧。(本圖由吳玉珍提供)

拙著2     

上圖:靜如學長買了拙著分送大家,我在扉頁題字:「淨智再回首,此處最吉祥」。

東吳2       

圖:母校東吳大學,佛學社團名為「淨智社」,物換星移,它早已消失不見。

東吳9     

圖:東吳的夜晚,操場一片熱鬧。老友,何時我們重回雙溪漫步呢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東吳大學 淨智社 法鼓山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