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快哉風隨筆 (1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寒山的禪詩

作者:曹郁美

原文刊登於靈鷲山「有緣人」雜誌302期,20222月號

 

      寒山是唐代隱士,居住在浙江省天臺山的寒巖地區,自號「寒山」,為何我們今日都加個「子」字,那是古代男子的美稱,因襲下來了。

    寒山在國清寺結識了拾得,拾得在寺中齋堂任職,經常收拾眾僧的殘食菜滓,藏於巨大竹筒中,見寒山來,便讓他負載而去,回到寒巖吃食度日。

    寒山的行逕怪誕顛狂,來到國清寺有時在廊下漫步,有時叫躁謾罵,寺僧無法忍受時便以木杖驅逐,這位老兄竟然翻身撫掌,呵呵大笑。

  不過也有人作歷史考據,指出寒山乃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温,因遭皇室的妒忌與排擠而遁隱。

  寒山最讓人稱頌的是他喜好吟詩唱偈,內容則契於佛理,逐漸地名聲傳揚開來,連台州刺史閭丘胤都慕名來拜訪他。歷史上有寒山詩三百餘首流傳下來,我們得以認識這位奇人,其中這首便屬文字簡練而意涵豐富:

  吾心似秋月,碧潭清皎潔。無物堪比倫,教我如何說。

  本詩的「秋月」二字讓然充滿遐想,「碧潭清皎潔」五字讓詩意更濃了。然而「秋月」可以觀望體會,「吾心」卻不能,因為心之感受是只可意會、不可言傳。若真正要「說」出來,那只是「比擬(詩中的「比倫」)」而已,不是真心。那麼,教我如何說呢?就不必說了。

  這首是典型的悟道詩,「悟境」怎能訴諸語言文字?寒山外表固然瘋傻,內心可比誰都清醒靈明。再欣賞另一首寒山詩:

  杳杳寒山道,落落冷澗濱。啾啾常有鳥,寂寂更無人。淅淅風吹面,紛紛雪積身。朝朝不見日,歲歲不知春。

  這首詩純粹寫山道上的雪景,他用了許多疊字:杳杳、落落、啾啾、寂寂、淅淅、紛紛、朝朝、歲歲,就修辭學而言美極了,就音韻的鏗鏘而言又好聽極了。

      再看他用:常有鳥、更無人、不見日、不知春四個語詞,表達時間與空間的遼闊感,雖無深奧哲理,但讀來令人愉快。總之,寒山詩趨近白話,老嫗都能解,仿彿白居易一般。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印度電影讓我歡喜讓我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曹郁美

    大約五十年前印度普遍貧窮落後,但他們拍電影的年產量於世界排名可是數一數二。「再窮,也要買票進場」似乎是全民運動。片中歌舞的安插可以與劇情無關,可以不合邏輯,可以上天入地,「就是要唱歌跳舞」似乎是花錢進場的目的。換句話說看電影、唱跳一番可忘卻現實的痛苦煩惱、貧富差距、種姓或性別歧視,享受片刻的麻醉與夢想,何樂不為?

    曾幾何時印度電影突飛猛進,已非吳下阿蒙,他們的電影品質無論口碑、票房、娛樂、藝術、技術,常居世界前茅,在他們本國儼然是全民自信的象徵。多年來我看過的印度電影不算多,但也不算少,現在願以「資淺影迷」的立場略敘一二。

    猶記1988年女導演米拉奈爾(Mira Nair)在坎城影展的摘冠名片《早安孟買》,甚教我震撼。沒想到廿年後也就是2008,一部橫掃千軍的英國電影《貧民百萬富翁》也以孟買為背景,描述弱勢者在希望與絕望之中衝撞的人生,兩片均充滿濃濃的人文關懷,觀後令人陷入沉思。相形之下,《寶萊塢生死戀》就顯得庸俗了。而阿米爾‧罕(Aamir Khan)主演的《三個傻瓜》與《我與我的冠軍女兒》雖然內容勵志、節奏流暢、逗趣又充滿省思,但沒能讓我感動太多。

    不過,我不是沒看過爛片,那部《阿育王》真差,基努李維主演的《小活佛》也不佳。害我差一點想去當導演,拍部像樣的佛教電影來。相形之下,我挺喜歡胡金銓的《山中傳奇》,雖然本片與佛教關係不大,但掌握了成、住、壞、空的氛圍。

    親愛的網友,有空時不妨「印度」一下吧。

4aaa281b6a769.jpg

上圖:以送茶給街坊賺取微薄薪資的小男孩,最大的願望是早日存到500盧比返家。圖為1988年的名片《早安孟買》之劇照。

貧民百萬富翁.jpg

上圖:大多數人都以為《貧民百萬富翁》是印度電影,不,它是英國出品,男主角戴夫帕托(Dev Patel)亦是印度裔的英國演員。

寶萊塢生死戀.jpg

上圖:《寶萊塢生死戀》中兩位女主角的雙人舞已成為影史的經典。

三個傻瓜.jpg

上圖:《三個傻瓜》紅到什麼程度?台北的印度蔬食料理店竟也以「三個傻瓜」命名。

我和我的冠軍女兒.jpg

上圖:      虎爸:「想偷懶?門兒都沒有!」圖為電影《我與我的冠軍女兒》劇照。

小活佛.jpg

上圖:《小活佛》海報,不過它不算印度電影;片中的釋迦牟尼佛由基努李維(Keanu Charles Reeves)飾演。
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中文很難學嗎?

         這天,我穿著帶有印尼風的襯衫進教室,心情愉快。

    這是一位印尼僑生送我的,原因是我對他很照顧。這孩子雖是華人,但父母都不會中文,他在泗水補習了幾個月就勇敢地來台升學。我還對三位韓國美女施以關愛的眼神,她們來台的理由是:韓國的大學難考啊,不得已往境外發展。以上幾人中文程度不佳,我們偶然雞同鴨講,要溝通好一會兒。

    中文有多難學?看以下諸例即知:

    例一:「你根本不瞭解我」、「做人的根本在『誠信』」,兩個「根本」意義完全不同,初學者怎麼弄得清楚?

    例二:「五四運動」、「舉行運動大會」,兩個「運動」也意義完全不同。更妙的是下一例:

    例三:「中華少棒大敗日本隊」,何謂「大敗」?中華隊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?個人的意見是「把對方打得大敗」,所以是贏了。這是類似文言文用法,為了避免誤解,改用「大勝」較妥。

    等一等,「大勝」雖然意義明確,卻少了文字的典雅與轉折,文言文的妙用在此。

     例四:在《孟子‧公孫丑下》這麼寫著:「孟子去齊」。

    由字面上看來是「孟子去齊國」,其實相反,是「孟子離開齊國」。此「去」字作「離去」解,相當於英文的leave。所以讀古書必須回到當時的情境,才不至於望文生義,鬧出笑話。

       例五:幾個「顛倒詞」

  之一:一萬、萬一

            「萬一你沒到,一萬元訂金要沒收哦」,有趣吧?

   之二:黃昏、昏黃

             「黃昏時分,路邊亮起了昏黃的燈光。」哈哈哈。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一起「光復」吧

    光復新村位於臺中市霧峰區,仳鄰亞洲大學,離中興新村亦不遠,為臺灣省政府於六十年前的造鎮計畫。我一時興起,在涼爽舒適的週末,假扮文青來到此地,漫步在舊日氛圍裏。

    光復新村佔地近十公頃,低矮平房透露濃濃的眷村氣息,但在921大地震時整個園區災情慘重,住民被迫遷離。最近在臺中市政府的規劃、鼓舞下,70個商攤進駐此地,他們具有藝術家與生意人的雙重身份,把抽籤來的屋舍當作自己的工作坊,或創作,或販賣商品,或開動腦會議。經營的項目包括銀製品、皮革製品、紙製品、書籍、老唱片、紙箱玩具屋、手製成衣、有機蔬菜、巧克力、咖啡、麵館、簡餐等。價位中等,遊人買一兩樣讓自己開心,或是只看不買,皆極隨意隨興。

    已搬離的居民經常回來走走逛逛,內心滿是不捨。有一位奶奶在探望自己的舊居時,向「新主人」絮絮叨叨了許多往事,並指著他工作時的座位說:「我在那兒生了兩個小孩。」惹得大夥兒又是笑又是鼓掌。

    我從臺北來,看慣了熱鬧、時尚、新奇,反倒覺得這裏強調手作、有機、無毒、原創,顯得淡而有味。我在學校開一門課:「先秦經典與文化創意」,頓時起了靈感:要不要號召同學畢業之後到此創業、一展所長?

    不過據說這裏僅有週末假日方見人潮,平日冷冷清清,商家無不為生意不佳而憂心,並苦思改善方案。

    親愛的朋友,若是不忙,不妨來「光復」一下吧。

    曹郁美寫於2016年5月6日

光復新村16.jpg       今日的光復新村已成文創園區

光復新村18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上圖: 斑駁屋舍猶有舊日風華

光復新村21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上圖: 母女同遊,隨走隨坐

光復新村3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上圖:  眷村不老,青春不滅

光復新村24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上圖:  這是誰家庭院?

 

 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走進「燦爛時光」,我「望見」書的芬芳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「燦爛時光」是什麼?它是書店。「望見」是什麼?也是書店。其特色有二:屬東南亞書籍的專賣店、這些書「只借不賣」。「燦爛時光」就座落在離我家不遠處,本文就從它談起。

        首先對書店名稱好奇,它源於電影嗎?歌曲嗎?都不是。它取材自成露茜教授的傳記書,由天下雜誌出版之「燦爛時光-Lucie的人生探索」。

        成露茜(2039-2010)是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的么女,一生經歷豐富而精采。簡單地說她是社會學家、大學教授,台灣三報:《立報》、《破報》、《四方報》的發行人兼社長、傳記文學社社長。以上三份報紙皆突破傳統,以關心社會議題、移工移民的生活處境、為弱勢發聲見長,故成教授被封為左翼實踐者。

        如此就可以明白了。「燦爛時光」的負責人(CEO)張正年約四十開外,曾任職《立報》,並為《四方報》的首任總編輯、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,以及第一屆、第二屆「移民工文學獎」的召集人。換句話說成教授是他的老師,也是他的老闆。

        回溯百餘年前,美國各州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,華人移工遠赴異域造橋鋪路、流血流汗,飽受歧視與欺凌,對當代貢獻良多。胡金銓導演生前不就想拍一部美國的華工血淚史電影嗎?他匆匆辭世成了最大遺憾。

        曾幾何時台灣因勞力短缺,也成了東南亞移工(外籍勞工)的聚居地,再加上婚姻移民(外籍配偶),來自印、泰、緬、柬、菲的移工移民在台總人數高達八、九十萬人,這還不包括新住民之子(異國婚姻的第二代)。這麼龐大的族群經常與我們擦身而過,豈能視而不見?豈能把他們視為次等公民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張正與其夫人廖雲章女士便以工作經驗及滿腔熱忱成立了兩所書店:「燦爛時光」與「望見」,投入了這場有公益性質的社會運動,並親身實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「四方報」在世新大學成露茜教授的支持下以五種語言出刊:印、泰、緬、柬、英,在便利商店販售,或月刊或雙月刊,一份20元,讓外籍勞工有了閱讀資訊。「唱四方」則訪拍外籍勞工以母語唱歌,在網路播出。「燦爛時光」與「望見」專門蒐羅東南亞書籍,強調只借不賣;亦曾以「行動圖書館」的方式走訪偏鄉。今年一月發起的「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」活動,更掀起了國人帶書、捐書熱潮,讓全省各地的「收書站」遍地開花。

        兩年前由張正等人組成的團隊執行了「文學獎」徵選,鼓勵移工移民以母語寫作,再譯成中文、出版成書。本屆共錄取8篇作品,首獎由印尼的家事工Dwiita Vita奪冠,獎金新台幣十萬元,相當於她的數月薪水,怎不讓她欣喜若狂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我有「燦爛時光」這樣的鄰居,引以為榮啊。若成露茜教授在世,面對這些「熱血青年」實踐了她關懷弱勢的理想,又有多歡喜啊。

書店資訊,歡迎造訪:

「燦爛時光」位於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1351號,電話:02-2943-5012

「望見書間」位於桃園區延平路447號,電話:0933-197-171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拙著出版:《華嚴經》之如來放光

  (請記得點開"Read More")

      千呼萬喚,本人的新書即將出版,書名為「《華嚴經》之如來放光」,文津出版社印製、發行。我在書末寫了一篇「後記」,題目借用張曉風教授的散文篇名:「高處何所有」。如下:

     作家張曉風曾寫過一篇短文(書名:《三弦》,爾雅,民國72年),題名「高處何所有」,雖然時間久遠,但至今印象深刻。原文如下:

      很久很久以前,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,一位老酋長正病危。

    他找來村中最優秀的三個年輕人,對他們說:

    「這是我要離開你們的時候了,我要你們為我做最後一件事,你們三個都是身強體壯而又智慧過人的好孩子,現在,請你們盡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們一向奉為神聖的大山,你們要盡其可能爬到最高超最凌越的地方,然後,折回頭來告訴我你們的見聞。」

    三天後,第一個年輕人回來了,他笑生雙靨,衣履光鮮:

    「酋長,我到達山頂了,我看到繁花夾道,流水淙淙,鳥鳴嚶嚶,那地方真不壞啊!」

    老酋長笑笑說:

    「孩子,那條路我當年也走過,你說的鳥語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頂,而是山麓,你回去吧!」

    一週以後,第二個年輕人也回來了,他神情疲倦,滿臉風霜:

    「酋長,我到達山頂了,我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,我看到禿鷹盤旋,那是一個好地方。」

    「可惜啊!孩子,那不是山頂,那是山腰。不過,也難為你了,你回去吧。」

    一個月過去了,大家都開始為第三位年輕人的安危擔心,他卻一步一蹭,衣不蔽體的回來了,他髮枯唇燥,只剩下清炯的眼神: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 書香‧茶香‧音樂芬芳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 我教佛學的時間不算長,但有個長期上課的學生名叫吳玉珍,很快地我倆成為好朋友。幾天前她送我一罐茶葉,不大,但外形是紅通通的蘋果,還有綠色蒂葉,內填普洱茶葉,十分討喜。

    我感謝玉珍的盛情,立刻沏起一盞茶,再配以「歡樂中國節」雙CD,這是老東家新格唱片三十年前的音樂專輯,收納了李泰祥、陳揚、城振銘、黃石四位作曲家的精湛樂作,是我年輕時光的回憶。

    喝茶、賞音樂,好像少了什麼。對了,翻閱《六祖壇經》吧。惠能大師倡導「無相、無住、無念」,趙州禪師隨口「喝茶去」,建構了千古傳奇。那麼我就獨自在書房裏品嚐書香、茶香、樂香,附庸風雅一番吧。

    謝謝世偉、玉珍賢伉儷,您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願意來上佛學課,這份心意讓人欣賞。

曹郁美寫於2015年3月22日

DSCN0845  

上圖:世偉、玉珍送我的茶葉,cue版包裝哦。

DSCN0843  

DSCN0842  

上二圖:獨自在書房享受書香、茶香、樂香,這是我的小宇宙。

DSCN0739  

上圖:去年9月,陳世偉、吳玉珍夫婦來訪,我們共進下午茶。
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冬陽下臺中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冬日將盡、新年叩關,心情總要清洗一遍。拜高鐵之賜來個臺中一日行,也不負這暖暖的冬陽吧

    這是一場家族聚會,一行七人來到位於臺中市林森路、自由路口的道禾六藝文化館。這是一所歷史建築,原名「臺中刑務所演武場」,初來乍到者總要困惑一番。

    原來此處為日據時期司獄官、員警日常演習柔道、劍道的訓練場,興建於昭和12年(1937),故名。光復後成為臺中監獄,所謂「來到自由路不自由」是也。周邊多是眷村、矮房,臺中女中就在附近,我的大姐、二姐都是女中畢業的呢。

    此處佔地廣袤,經由市政府的整理興建,儘量保留其原貌。大小日式建築錯落,包括了惟和館(演武場主建築)、心行館(展覽、餐飲處)、傳習館(「六藝」教學)以及大樹下之劇場展演。

    這裏採委外經營,他們給了一個新名字:道禾六藝文化館。所謂「六藝」指的是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,因此經常辦理茶道、書法、弓箭、劍道、古琴、書畫展等,並推廣各種文化課程。我們到的時候,一桌年輕人正圍坐研究棋藝呢。

    老榕樹盤根虯結矗立於庭院,一群孩子在老師率領下走來,嘰喳喧鬧,童言童語。新郎與新娘在光影中依偎著,攝影師忙著取景、打光、拍照。不一會兒幾個穿袍子、戴方帽的畢業生甩大步出現,他們穿梭在迴廊、門廳、階梯間,或一人或多人攝影留念。這才知道,這裏是拍照的好地方。

    我們步入附屬建築「心行館」坐了下來,先用餐、再喝茶,說說家族、道道妯娌。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,台北與台中的親友會面,這樣的機會不多啊。

    老榕、古蹟、遊客,交織在淡淡金色光輝下,一派閒適優雅。我們的心情本來是老的、陳舊的,此刻不由得翻新了起來。

     曹郁美寫於2015年1月26日

20150126_130734  

   20150126_130248  

800px-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 

Natural_Way_Six_Arts_Cultural_Center,_the_Martial_Arts_Compound,_Taichung_City_(Taiwan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上圖:網路照片,借分享   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同學會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大約十年前開始,同學會密集了起來。一攤又一攤的餐敘讓我望而生畏,乾脆都推辭了。該聊的都聊了,該感嘆的都感嘆了,該激動的都激動了,接下來要做什麼呢?

    以我為例,老同學見面,相距最久的是47。是的,是小學同學。至今我還沒看過有「幼稚園同學會」,若有,那該接受一萬個讚。

    我讀過博士班,也不曾有「博士班同學會」。原因有二:博士班人數少(5人),沒啥好辦。此外,博士生外務多、選課各有差異,感情不易培養。

    不過有一種同學會是與老師有關,例如祝壽(我的老師何廣棪)、探病(我的老師張夢機)。另外,(臺中)力行國小的同學曾去探望曹興國老師、臺大哲學系學生曾去探望楊惠南教授等,都是「感懷師恩」的典範。

    同學會初見面的第一句話通常是:「哎喲,你都沒變耶。」回答是:「哪有?胖好多。」或是「哪有?老囉。」

    接著是:「你現在在做什麼,還上班嗎?退休了嗎?」有時答案是:「我一直都在家裏。」這包括了家庭主婦、自由業、被裁員、事業瓦解等。

    婚姻也一樣:「你和誰住?老公()、小孩?」有時答案是:「我沒結婚」、「我結過婚,但現在單身。」「小孩都在國外,家裏就我們倆。」還有一種回答:「我現在是獨份子。」是說老公()、小孩在國外,他獨自一人在臺灣。

    有時會看到張三與李四咬耳朵:「那個穿紅格子襯衫的叫什麼名字?」「啊,他是王五。」反應可能是:「王五?怎麼差那麼多?」或是「王五?他不是在美國嗎?」最勁爆的是「王五?我們有這個同學嗎?」

    接著是用餐,大家忙著交換名片、電話,互問:「你有e-mail嗎?」現在改問:「你有line嗎?」「你玩fb嗎?」「我的公司有個網站,你可以看看。」「我有個部落格,歡迎來逛逛。」「我的保單最有效益,相信你的老同學吧。」

    若大家坐包廂是最好,否則就要與鄰桌保持距離。最常見的是你只能與最近者聊天,否則只會看到有人拉開嗓門:「啊?什麼?……誰?」或是把鄰桌的回答聽成你同學的回答,那可就……。

    最後離去時必是:「以後常聯絡哦。」這又有幾種情況,第一種是同學會繼續辦,大小型不一。第二種是三五好友結成小團體,不時通電話、喝咖啡、逛展覽、交換市場資訊等,類似「手帕交」。第三種是以後消失不見,再也不參加類似聚會。(這種人還不少呢)

    對我而言,同學會有緬懷過去時光的功能,不論你曾經調皮過、被打罵過、成績輝煌過、失戀過、和同學幹架過……,遇到老師同學總會讓人感慨、唏噓。「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」(杜甫),今天我們見面了,也許明天太陽升起,又少了某人呢。

    因此我說,同學會不只是「聯絡感情」而已,重要的是它可療癒心情。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讀鐘文秀譯著的《薄伽梵歌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曹郁美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謹以本文敬獻鐘文秀老師

 

   前言

 

   鐘文秀,最高學歷為英國伯明罕大學碩士,亦曾進入台北的政大宗教所博士班就讀。她長得嬌小可愛,是個清秀佳人,惜於2018年10月18日病逝。

 

   鐘文秀追隨許洋主老師孜孜矻矻地習佛教經典語文,後於各學院教授梵文、佛學日文、佛學英文。她的教學讓人輕鬆,降低了壓力,故而許多人被她感染,具備了語文基礎。

 

   大約2011年她把研究、教學心得寫進了一套3冊的專書中,我一時興起寫就一篇讀書心得,並寄件給她指教,她回信說「寫得好溫暖哦」,顯然是滿意的。

 

     《薄伽梵歌》中這樣說:「就如同人捨棄舊衣,穿上其他新衣,主體捨棄舊的身體進入新的身體。」這是文獻中出現「輪迴」、「再生」( saṃsāra)的具體說法。

文章標籤

曹郁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